金牛角,牛角麵包,三峽金牛角麵包,葡式蛋塔,彌月蛋糕,起酥蛋糕

三峽是個文化底蘊很深的區域

明末清初,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沿著淡水河至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而形成村落。隨著福建安溪移民者越來越多,「溪聚落」形成,三峽的第一條街「三角湧街」也在此時初具雛形。
至晚清時期,三角湧以熬樟腦、製茶及染布為主要產業,以三角湧街為集散中心,往來船隻可達60艘之多。
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軍登台後,首遭三角湧義軍抵抗,數百人陣亡,日軍因而焚街燒殺報復,三角湧街庄及祖師廟在此時皆付之一炬,於日治初期才於廢墟中重建。
日治中期,煤礦開採與木材成為三峽新興工業,興盛一時的染布業則因洋服、西服及布行取代而日漸衰頹。1916年,日本政府推動「街區改正」,形成今日三峽民權老街現存的樣貌,並建設輕便鐵道作為主要交通工具,令水運時代逐漸成為歷史。金牛角
 
 1949年台灣光復後,三峽地區改制為三峽鎮,當地信仰中心長福巖清水祖師廟由藝術家李梅樹主持改建。由於建造技術獨具匠心,精雕細琢,造就了祖師廟「東方藝術殿堂」的美名。
然而,三峽的過往風光卻日漸沒落,老街存廢議題更在地方引起廣大討論。經過20幾年磋商,2004年,三角湧老街改建工程正式啟動。整建工程採取「復舊工法與創新」施工法則,完整保留老街著名的拱型騎樓、原木建築,於2007年重新開幕,卻仍有部分在地人認為老街空有形體而無靈魂。
 
 然而,三峽是個文化底蘊很深的區域,除了有李梅樹紀念館、三峽祖師廟,更有為數眾多的在地藝術家。
除了有極具特色的藍染產業外,還有打鐵、金工、粉線雕、雕塑、陶藝等不同類型的藝術產業,例如在三峽開業超過60年的萬發打鐵店,是三峽僅存的一家打鐵店,深具歷史意義。但這些產業卻因疏於推廣、不被大眾所認識而逐漸凋零。
 
 青年返鄉  打造文創空間
林峻丞,一個土生土長的三峽人,在外打拼7年後,於2006年回到三峽。林峻丞發現,三峽老街充滿了外來物,已漸失去自身特色。有感於三峽當地幾乎沒有藝文活動,且外人對三峽的了解都侷限於老街一帶,他在2010年8月,將一間老屋改建為現今的甘樂文創。
 
 隨著文創空間成立後,同年9月獨立刊物──《甘樂誌》也應運而生。《甘樂誌》的理念是成為一本忠實記錄在地人物與藝術、傳產等文化精神的獨立刊物,起初是免費索取,直到2013年11月,第20期《甘樂誌》才開始正式販售。
而今年《甘樂誌》有了重大突破,其販售通路轉入全臺各個「青年熱點」,並開闢共同創作專欄,邀請各據點夥伴加入刊物編輯與創作的行列。目前與甘樂文創合作的青年熱點共有17個,透過這個計畫,甘樂誌能夠提供讀者更深入報導,以此串聯各地青年能量,達到資源整合、資源共享的目的。
甘樂文創在推行藝文活動方面不遺餘力。除了廣邀樂團、音樂家到文創空間演出外,也提供文創團體機會在空間內辦小型演講、個人展覽甚至進駐空間內。特別是一系列的拜師學藝──傳藝系列課程,邀請身懷絕技的師傅開班授課,同時達到推廣與傳承的效果。
 
 轉型為一個社會企業,甘樂文創更投入地方環境、服務長者和孩童教育的行動。
甘樂文創每個月都號召三鶯青年服務隊至三峽河畔清除垃圾,以身體力行的方式推廣愛護環境的理念;不僅如此,過年前還會提供65歲以上老人及12歲以下孩童免費剪髮服務。
 
 除了維護環境之外,甘樂文創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不容忽視。
早在2006年林峻丞回三峽沒多久,他就很關心三峽地區孩童的教育問題。三峽有很多失能的家庭,孩子們缺乏課後陪伴,往往形成社會問題。因為本身也是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受過很多人照顧,於是林峻丞決定主動陪伴孩童的課後生活。
2007年,「絲瓜小隊」成立於有木國小,最初只有4位學生組成,由林峻丞帶領孩子們種絲瓜,期望孩子們懂得付出才有收穫的道理,而絲瓜製成絲瓜布販售的所得,也可貼補學生的生活支出。之後,林峻丞更規畫屬於孩子的圓夢計畫,在歷經3年的訓練後,2013年,林峻丞帶領11名有木國小學生,從三峽騎單車至南投,並泳渡日月潭。
甘樂文創還積極推動暑期陪伴計畫。小草書屋過去以「幸福耕讀園」為計劃名稱至各國小借教室,暑假免費為家庭照顧系統薄弱的孩子提供課輔及安親。計畫執行即將邁入第5年,直到今年才擁有自己的獨立空間。
今年甘樂文創也加入了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的「沿線閱讀專案」,成為在地閱讀總部,推行三峽文創聚落愛閱讀小書櫃計畫。計畫特別邀請在地藝術家江承堯設計打造藝術小書櫃,並尋找10個在地夥伴合作,打造無圍牆圖書館。
 
 資料來源:TheNewsLens
標籤: 金牛角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