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角,牛角麵包,三峽金牛角麵包,葡式蛋塔,彌月蛋糕,起酥蛋糕

解饞好物,麵包

在所有的主食當中,我最喜歡的不是米不是麵,而是麵包金牛角。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解─一個自小吃米飯長大的臺灣人,為何會獨鍾於麵包的滋味?記得黃春明寫的〈蘋果的滋味〉一文中,以一顆「值四斤米」的「蘋果」對比出五○年代的窮人生活,那種荒謬可笑卻又笑不出來的苦澀與無奈。但是在一樣的年代、同樣不富裕的家庭裡,在我十歲的某個晚上,在從未預期會有任何改變的一成不變日常裡,麵包的滋味卻如雨後彩虹般與我驚喜初相遇,留下的只有美好,不見悲戚。

 小時候家中食指浩繁,靠爸爸一個小公務員的微薄薪水撐持,能勉強溫飽就算萬幸了,哪有閒錢購買當時算是「高檔食品」的麵包來吃?金牛角加上除三餐外,媽媽的巧手也包辦了一切下課止飢的點心,所以我還真的是連「麵包店」長啥樣子都沒見過的土包子。

 可能是上天特別眷顧我們這群窮孩子吧!從未停止過打工賺錢的媽媽在我小學四年級時正巧找到替一家高級麵包店備膳的工作。媽媽的好手藝可是家中六個小孩驗證過的,當然讓老闆非常讚賞;媽媽找到一個可以展現手藝的場域,又能賺錢貼補家用,開心自是不在話下。

 有一天晚上媽媽結束工作回家時,手裡多了一大袋麵包。我們一群小孩像發現新大陸似地迅速圍攏過來,媽媽說:「這是今天店裡沒賣完的麵包,老闆知道我們家孩子多,所以就要我帶回來了!」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大、這麼美的麵包和如此柔軟的土司。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象徵奢侈品的高檔麵包就以如此戲劇化的方式直接走入了我的生命。

 即使已經吃飽,我還是立刻拿了一個波蘿麵包咬了一大口──哇!金牛角真的好軟好好吃啊!媽媽說:「因為在店裡工作,我知道這是一家很高級的麵包店,因為老闆用的都是最好的原料,要我去買來給你們吃那還真買不起……」,雖然麵包店後來因為不堪虧損關門,以致這段有好吃麵包當點心的日子沒有維持太久,但是第一次看到那袋麵包的震驚以及媽媽說那些話的神情,至今仍留在我腦海裡。

 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就此愛上了麵包,但得自於媽媽對食物的敏感度倒是讓我之後特別愛逛麵包店。但是我沒有延續對兒時「麵包啟蒙者」─臺式麵包的愛,而是轉向關注各式以天然原麥、老麵發酵的樸實歐式麵包。長時間發酵、磚窯慢烤的麵包外貌拙樸、味似平淡,甚至有些偏酸,但是天然原始不做作的滋味卻更醇厚耐嚼。在這世人都崇尚以外加修飾來掩蓋或改變原貌的時代,一個無油、無糖、無香精添加金牛角,只是靜靜等待、交給時間來熟成的麵包,它的滋味除了麥香,還有更多過盡千帆的歲月歷練與人生,值得細細品味。

資料來源:青年日報
標籤: 金牛角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34